“预制朋友圈”爆火:给生活一点仪式感

实习生 刘怡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韶明   

    “挑战一天拍完7天朋友圈”“存了3个月的朋友圈一次性发出”“拍预制朋友圈,享预制人生”……最近,“预制朋友圈”火了。所谓“预制朋友圈”,就是人们事先策划并精心制作图文,在特定时间或地点发布朋友圈。“预制朋友圈”似乎违背了朋友圈向朋友分享近况的初衷,许多人不解:“朋友圈预制的意义在哪?”“这样发朋友圈,不累吗?”

    “预制朋友圈”与其说是“自我欺骗”,不如说是人们理想自我的一种呈现方式。今年9月底,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何诗前往内蒙古旅游。旅行结束后,她将挑选好的照片精心排版,选择了一句简洁的话作为文案,在国庆假期发布了朋友圈。何诗觉得,这样发朋友圈没有那么“流水账”,看起来更成熟、更漂亮。在一些人看来,精致的“预制朋友圈”更具“仪式感”,还能获得更多点赞。“也有给自己打造‘人设’的想法,虽然也不知道具体是打造什么‘人设’。”何诗说,“主要是面向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那么亲近的朋友,毕竟对现实生活中比较亲近的人来说,他们本来就知道我是什么样。”

视觉中国供图

    如今,很多人的微信通讯录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人,朋友圈中不再只有朋友,“预制朋友圈”也是“印象管理”中的一环。

    中国传媒大学研一学生张锦阳国庆假期没有去旅游,但在学校拍摄了许多照片作为朋友圈的“存稿”,定期在朋友圈分批发布。“就是想让我的生活显得很充实。朋友圈是什么样,他们对我的想象就可能是什么样。”张锦阳说,“感觉朋友圈和自媒体做选题似的,要想自己要去哪玩,想文案,想拍照构图,甚至要想获得点赞最多的发布时间。”有时,张锦阳有意通过朋友圈隐藏自己的真实行踪。“大一大二的时候‘卷’学习,我人在图书馆,但是会发出去玩的朋友圈。舍友都知道我在图书馆,圈内人都懂,圈外人反而被骗。”准备保研期间,张锦阳会发自己在图书馆看考研课程的朋友圈。“我给大家营造一种我要考研的假象,因为保研存在一些竞争关系,我不想搅进去。”

    其实,“预制”内容的行为是媒介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大家每天都在刷朋友圈、刷短视频,我们刷到的东西不是即时发生的,新闻是提前编辑好的,爱看的博主也是提前想好选题、定点发布的。生活和媒介相互融合后,我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像发布自媒体一样去定制,去提前想明天要干什么、去想选题、去发布朋友圈。”张锦阳说。

    何诗认为,“预制”内容的行为早已存在。“难道以前没有社交媒体,大家就不会吹嘘自己去哪里做什么了吗?现在只不过形式上显得更视觉化、更精致了。”何诗说,“大家都是辛辛苦苦地过平常日子,好不容易去玩或者去干一点能让自己开心或者让自己显得很好的事情,只要发的内容是真实的,想表现一下其实也没什么。”

    前段时间,“毛坯的人生VS精装的朋友圈”话题流行,人们晒出自己旅行的真实状态和朋友圈内容的反差,表示只要能“出片”,多辛苦狼狈的旅行都算“没白来”。在自嘲的同时,人们对“预制朋友圈”也习以为常、心照不宣。“现在大家也是多少心里都有数,那种看着漂亮的朋友圈,实际上并不一定真的很漂亮。但作为刷朋友圈的人,我收到了情绪价值,看了一场精致的展演,感受到朋友为了在我面前‘装’一下花了心思,不也很开心吗?”何诗笑道。

    当刷到微信好友精修的图片、地点的定位以及深思熟虑的文案时,无论“预制”还是“现炒”,我们不妨一笑置之,看得高兴就为他点个赞。毕竟,朋友圈是自己忙碌生活中的一份记录甚至纪念,随心而发也好,精心包装也好,只要不被形式圈住,那有何不可?

    (应受访者要求,何诗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